“一把火”讓秸稈變成“一把錢”
前者是“堵”,是在秸稈焚燒的終端嚴厲問責,堵住秸稈焚燒的后路。
后者是“疏”,是從源頭上為秸稈利用效益最大化想辦法,為秸稈的去向找出路。
一個后路,一個出路,都是在棘手的秸稈問題上,扎扎實實的應對辦法。
秸稈焚燒本身對農民并沒什么益處,如果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及時有效、不增加成本、不影響春耕,或者還能增加點收益,農民何樂而不為?之所以焚燒秸稈屢禁不止,不僅僅是由于農民觀念落后、法治意識不強,還在于日益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與相對落后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之間的矛盾。如何讓老百姓有“不敢燒”的自覺性,提高“不想燒”的積極性,更有“不用燒”的實用性,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是關鍵。
金格瑞顆粒機讓秸稈從“一把火”變成“一把錢”。
循環經濟有個著名的論斷:沒有廢物,只有擺錯位置的資源。
丹麥使用秸稈顆粒發電,電廠降低了原料的成本,百姓享受了便宜的電價,環境受到保護,新能源得以開發,同時還使農民增加了收入,形成了良性循環。
日本秸稈或混入土中還為肥料,或通過玉米秸稈顆粒機加工成飼料喂養家畜。
秸稈顆粒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都是秸稈綜合利用的藍圖。造紙、發電、育秧、煉油。
從實驗室到產業鏈,秸稈從“一把火”變成“一把錢”,離不開政府引導、試點示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撐,離不開政府、企業與農民三方利益的連接機制。
只有當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和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共同配合運用,秸稈才能更快更好地從廢物回歸到資源的本原位置。
對于各地各部門來說,要按照省里的要求,調動好有形的“手”,從資源的源頭抓起,多一些切實可行的社會化服務,把握好整治力度、推進速度、財力承受度以及農民接受度,做到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
還要切實降低粉碎翻埋還田成本;提升秸稈利用附加值,提高回收價格;完善秸稈收集、打包、收購體系;降低物流、倉儲等成本等等,提升農民綜合利用秸稈后的收益。
“堵”要堵得徹底,相關法律法規宣傳還得繼續抓,秸稈禁燒工作還得加勁干;“疏”要疏得科學,政府資金和政策扶持要給力,因地制宜渠道全打開,扎實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只有這樣,才能從根兒上把秸稈從“一把火”變成“一把錢”。
相關閱讀:我國從7方面加大秸稈綜合利用扶持力度
玉米秸稈處理國家有哪些補貼政策